西贡秘境 白沙澳限定导赏团
主流港式公寓,离不开劏房、公屋、居屋等盒子生活,楼挨楼,门贴门,挤逼得连幻想的空间也消灭。浸大视觉艺术院「启德」研究及发展中心,出版新书《 可以居 ― 白沙澳乡 》,用居民访问、摄影和生态纪录,向城市人展示 西贡 白沙澳 洋人村民的宜室宜家想像实践, 白沙澳 下洋京兆世居、厚福门,以及白沙澳村何氏大屋群组,被评为一级历史建筑,以居住作为活化方案。限定今个周末,写书人带城市人走入这条客家村,看林荫丛间的安恬雅静。
白沙澳空摄,很难相像香港有如此与世无争之地。 白沙澳下洋 翁氏世纪
今年76岁的翁福鸿(Ken),1985年退休,由美国返港长住,现时和租客 Toby Emmet一同管理祖先旧居。在那个烟霞散漫的上午和我们讲故事。对于创建白沙澳下洋的爷爷翁仕朝(1875-1944),印象已模糊,翁仕朝离世时,他只有 5岁。逢初一、十五,Ken 在祖屋京兆世居门前插上清香数炷,纪念祖先。
访问日适逢中秋前夕,Ken 留下一道灯谜:「 想当初绿鬓婆娑,自归郎手绿 少黄多,受尽了风波,受尽了折磨,休提起,提起时泪滴满江河。」(谜底:撑船竹)总结了他们这户客家在香港的刻苦历史。
京兆世居位于白沙澳下洋,甫入大堂看到翁仕朝和夫人肖像高挂,题字 「 神人共乐 」,左右两侧挂上翁仕朝结拜兄弟何奕高(1862-1953)的赠联。樑顶写了「百子千孙」祝愿,并挂着陈年红布,色已褪,但文人风光未去。翁仕朝在1910年代,由海下翁家村举家迁往白沙澳下洋,自家设计理想家 园,和一路之隔的何家为世交。翁仕朝出名博学,上知命理、下知医道,曾治好不少人,小房间保留村民答谢翁仕朝的牌匾,尊称「大国手」。翁仕朝深信洁净圣水可治百病,京兆世居的人都会在七月初七正午打「七月七水」,Ken 说:「个个都去攞水,然后放喺床下底,头烧脑痛时饮,好有效㗎!」
Ken 小时候总是嚮往城市生活,「我哋只识客家话,一出声人哋就笑你客家仔、乡下仔,非常自卑。 」17岁往英国跟叔叔生活,后来去美国做生意,走得更远,生活更好。




翁仕朝有三子一女,大子翁玉清留守香港祖屋,发展白沙澳下洋,次子玉明及三子玉成婚后赴英美谋生,留下妻子温氏和杜氏,一去不返,更在外地再婚生根,温氏和杜氏为保家 声无改嫁,守护京兆世居至生命尽头。孻女翁满娇于广州长住。
靠山吃山,翁家对大自然感敬畏,父母曾 带只有几岁的 Ken 同榕树上契,求灵气百岁树保佑儿子健康成长,少病少痛。每年最热闹之时是九月初九重阳祭祖,海下翁氏族人百多子孙浩浩蕩蕩往京兆世居,祭祖后分享猪鸡鸭鹅,可算是一年之中最丰富的午宴。
约六、七十年代,每年翁家会以「轮猪」方式,两家人一齐养小猪,新年时各分一 半,偶尔捉到蛇、野猪,又成一道菜式,毕竟农村少肉食。不少家人「行船」,有时可以尝到「麵包糖水」,即是用船上厨余麵包皮,晒乾后寄回香港,再煮成糖水。

建筑年期:京兆世居1918年落成、厚福门于1940年落成
历史评级:一级
拥有权:私人
特色:翁仕朝兴建这两所楼室,京兆世居为翁氏居所,厚福门是白色守卫室,建筑呈风水布局



Ken 说:「 30几年前古物古蹟办事处已经同我们倾,出钱帮我哋保留佢(世居),但我无应承,好幸运租咗畀Toby,佢用咗好多钱同时间保育。」私人保育好吗?Ken 认为有人住的祖屋,是最好的保存方式,「呢度有人住,唔係景点。」
访问当日遇上即将出远门的 Toby,他不愿意成为焦点,强调自己只是小角色,但愿意让我们参观京兆世居。
曾任职警务处高级助理处长的 Toby,向浸大的研究团队透露,80年代初来时,大半翁宅已倒塌,他深信「只要想办法,总是有路可走」,花约一年时 间修复,变成人类和一咪二犬两羊共存的理想空间。黄昏,忽见穿白袜的小唐猫踩上猫步道,用头推开专用门,悄然入屋,而山羊努力后山吃草,清理花园。
Toby 租下翁家祖屋,住在厚福门,一直照顾温氏和杜氏,保存旧居是尊重两位翁家媳妇的意见,不能装修以免破坏翁家风水,于是慢修慢补。初时 Toby 以厚福门为孩子的露营 playhouse,后来更慢慢添置传统中式家具、器皿点缀,洋人不一定去中国化。






白沙澳村出名多洋人,大概估他们都是退休长者富豪。其实他们多是专业人士,平日也需要上班赚钱的普通人。住久了,他们更爱护这村,怕一疏懒,转眼成官商勾结的肥肉。
白沙澳何氏大屋小档案
建筑年期:1911至1915年落成
历史评级:一级
拥有权:私人
特色:西贡海下白沙澳村由六个不同姓氏家族于150多年前共同建立,客家大族何氏于村中建有大屋,何氏大屋 高两层,顶有方形更楼。

英国人Geoff Carey:我在2012年起和合伙人一齐租住白沙澳村,一住就3年,不过合伙人都嫌太偏远,去年开始不再来这里渡假,我就全座租下,包括花园和小房子。 可 能因为英国人的血统,历奇打猎的基因在我身上,我对这里的生态很感兴趣,于是在草丛安装红外线摄影机,看看有甚幺物种出现,结果拍下小灵猫、豹猫、东亚豪猪、赤麂和野猪的身影。还有逾160种雀鸟和罕有的褐鱼鸮,春天时在白沙澳繁殖。
在古老中国祖屋生活要用智慧解决生活难题,有时是太潮湿、漏水、油漆剥落、塌树等,我先在屋顶安装金属隔层,做到防水效果。我们主要做环评的,好留意白沙澳的土地问题,近三年来我们要求保育这村,不要破坏客家屋的整体性。香港罕有的净土,我不甘心白白被破坏。


英国人Tim Kay:我们全家95年来香港,是英国银行母公司派我到香港工作,就是当年参加朋友40岁生日派对,让我们发现白沙澳,一直找机会租下,周末我们带子 女和大狗来玩。这里生活最有趣的地方是好平静并且风光美丽。现在,每一处有车路直达的村都像海下、榕树澳那样,都是全世界最丑的乡村。
白沙澳渡假其实也有好多功夫要做,家俬上油漆、油墙身、清杂草,虽然比返工更忙,但我们十分享受。全村最高的是更楼,我们把主人房放这里,小窗厚墙,和法国很似。曾经住过法国小村,全村人都认识,白沙澳给我相同的感觉,所有人也亲切,有时跑山比赛我们会为跑手打气做物资站,乡郊的生活理应这样。这座漂亮的文化古蹟,我想留给下一代的人。



法国人Christophe Barthelemy:我以前在白沙澳村的后院是我的研究地带,可惜几年前包租婆已收回,惟有租西贡其他村屋,每个星期返来白沙澳採标本,昆虫会由装置的网一直向上爬,然后跌入收集箱中,我要看看牠们是甚幺物种,掌握牠们的变化。
又记得1999年,颱风森姆吹袭香港,白沙澳村塌树封路,我们被困了两天,分享麵包、糖、香烟,加快这小社区的成熟。以前这里有桔树,年年有五百公斤收成,我们做果汁和果酱,这种生活令人回味。
白沙澳已录得到1,032种生物,还不时发现新品种,渔护署名册纪录这山坡有200种植物,而我再找多46种,所以总数应该为246种。我估计这村在未来五六年会变成废墟,就和许多的老村一样,这或许是香港村庄的宿命。



何丽嫦及 Alan Pickford 女儿 Shilrley Pickford:1985年,我妈妈何丽嫦和爸爸Alan Pickford,经一位英国朋友介绍,搬到白沙澳居住,当年全村 只有5个村民,两对夫妇和一个独居的男人,那个男人还会和自己吵架,后来更是失了蹤。爸爸告诉我,当电灯公司来装街灯时,他感到非常愤怒,因 为仿如向其他人说:「 这里有人。」它吸引了许多目光,这是转变的开始,来定居、游玩的人愈来愈多。
从前有一个小泳池,本地人不大爱游水,这池成为我们假期常去的地方。就在白沙澳附近的一条河,跨过矮墙,就是水务署的水堤。我们拿书、收音机去游泳,河水代替雪柜,提供天然冷冻的功能。不过,自从父母搬走后,再无人打理那个泳池了。现在好像已发臭,无人敢跳入去了。



《 可以居 — 白沙澳乡 》已于上月出版,本周日新书发布会当日,更有村民助阵,讲述日常小确幸。黄淑琪(Ki)取这书名,源自小时候常经过九龙塘一所名叫「可以居」的别墅小屋,在名人富豪圈子用上谦卑的宅名,印象难忘。为了找更理想的生活空间,Ki 除了身体力行住在小村,参与农务,也借「憧憬世界」计划,一齐集思广益,探讨一下究竟香港人怎样才可以住得更好。Ki 八年前偶遇白沙澳下洋的美景,到两年前入村做研究,最难忘这村人对生活空间的憧憬,想到就做到。
自幼喜爱通山跑,追雀追到各山头的 Matthew,早几年在浸大视觉艺术院学士毕业,今次主力负责拍摄白沙澳溪流中的生物,他和拍档阿伦合作,在白沙澳流连了几个月,参考 National Geographic 的拍摄手法,今次除了是摄影作品,也是对大自然的纪录。





日期:11/10/2015(9:30am-5pm)
地点:白沙澳村及白沙澳下洋 活动内容:新书内容展览、鸟语游戏、乡间音乐、客家婆婆对唱及村民导赏团(详情可浏览FB)
报名:现场加入
交通:①免费穿梭小巴(9:30am-3:30pm每小时一班,西贡市中心往白沙澳)②专线小巴7号(每 20分钟一班,西贡市中心往白沙澳,车资$11.4)
网址:可以居─ 白沙澳乡
延伸阅读:【香港周末游】放假食影大屿山!登上大东山、凤凰山之巅